中國時報【林欣誼╱專訪】

「你是哪一國人?」這個再平常不過的問題,卻是陳天璽長年無法回答的疑惑。在日本橫濱中華街出生、成長的她,曾經在身分文件上登記「無國籍」長達30年,她帶著這個認同的矛盾度過了青春期和求學階段,最後投身相關研究,並以自身經歷寫成《無國籍》一書。

陳天璽的父母是所謂台灣「外省人」,1960年代舉家移民日本,她1971年出生,也是家中唯一在日本出生的么女。1972年,日本與中共建交、與台灣斷交,當時在日華僑頓時陷入國籍選擇的困擾:究竟要選擇無邦交的「中華民國」、或祖國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還是歸化入日本籍?

陳天璽的父親經過一番長考,無奈下最終選擇了「無國籍」,從此他們家人皆需隨身帶著載明「無國籍」的外國人登錄證。45歲的陳天璽早已走過當年的徬徨或憤慨,她帶著朝氣笑容說:「我從沒埋怨過父母,甚至感謝他們這個選擇,讓我能夠從自身、到客觀地看見這群人的處境。」

她娓娓道來父母從小灌輸「我們是中國人」的思想,她在華人街的中華學院上中、小學,原本也想追隨5個兄姊一小木屋建造樣回台灣讀大學,卻因父親勸說而考取日本高中、又推甄上日本筑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院,逐漸打開她的研究視野,也促成她到香港、美國哈佛大學留學訪問。

她自剖早年遠走美國,是為了甩開「我沒被當日本人、也不被當台灣人」的迷惘,但寫完海外華商認同的博士論文後,她依舊因無國籍身分,連求職聯合國都被拒絕,直到2003年她終於順利任職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,並為了日後工作方便,在抗拒多年後申請歸化日本籍。

然而她雙眼綻亮地說,儘管人生第一次有了國籍,「但我的認同還是『無國籍』!」也更確信:「明明人比國家先存在,讓國家左右人的認同、讓國家代表你,是多奇怪的事。」

與其致力消除「無國籍」情況,她思考的卻是消除或淡化「國籍」概念,「在流動頻繁的移民時代,一個國籍無法滿足每個人的認同。」與其強調過時的國籍概念,她更期待世界上的政權都能包容多重的國籍與文化背景。

台中小木屋建造農舍設計
E220A4272EE850CC
arrow
arrow

    n0p9q2az0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